top of page
作家相片陳佳鴻 Chia-Hung Rex

「PT說」:分析美國大選兩位總統候選人


這週最大的事情絕對是美國大選,火箭隊的議員一直以來都不聊政治,但今天我認為節目製作到現在也快四年多了,也該是我該跳脫舒適的時候了。

我們今天會以物理治療師的角度,聊聊這兩位總統候選人,分別是共和黨的川普與民主黨的賀錦麗。


唐納·川普 Donald Trump


首先我們要分析的是川普,川普今年78歲,慢性病方面,在2018年的媒體報導中,提到美國總統川普在2018年1月接受白宮醫生Ronny Jackson的健康檢查時的狀況。醫生表示川普的健康狀況「非常好」,但指出他的體重和膽固醇水準超過建議值。檢查中也顯示他心臟方面並無健康問題。


姿勢與動作上來看,川普的駝背(常見於胸椎的後凸,英文叫Kyphosis,凱佛西斯)和烏龜頸(英文叫Turtle neck syndrome)現象,確實是年長者中常見的姿勢變化。隨著年齡增長,骨骼與肌肉結構的退化可能會導致脊椎變形,例如川普的駝背以及頸部肌肉的鬆弛和頸椎退化,使頭部前傾,形成烏龜頸的姿勢。


這些姿勢問題在78歲的年齡段確實很普遍,尤其在久坐或缺乏針對性肌肉訓練的情況下更為明顯。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包括:

  1. 骨質流失:隨年齡增長,骨質密度會降低,增加骨折風險並導致脊椎彎曲。

  2. 肌肉弱化:特別是核心和背部肌群無力,容易導致姿勢不良。烏龜頸通常是因為頸部和上背部肌肉無法維持頭部正確位置。

  3. 長期姿勢習慣:如果長時間維持不良姿勢(如坐姿不正確),則可能更早出現頸部前傾和脊椎彎曲的現象。


聊聊川普的肌肉不平衡

川普的動作與姿勢上,多次顯現他右肩高於左肩且頭部習慣性向右側傾(side bend)的現象,可能反映出肩頸肌肉的肌肉不平衡








川普若是說話時,頭也明顯都會倒向右側邊,這點幾乎沒有變過。








這些都顯示某些肌肉群過度緊繃。或是導致一些特定的肌群被過度激發,而其他肌群相對較弱。以下是針對川普這類姿勢失衡可能過度激活的肌群分析:

  1. 右側上斜方肌(Upper Trapezius):

    右側的上斜方肌可能過度緊繃,導致川普右肩抬高,這是常見於偏好用單側肩膀提重或長期偏側負重的個案。此外,這也可能因為無法正確啟動下斜方肌來穩定肩胛骨,特別是右側的下斜方肌。



  2. 右側肩胛提肌(Levator Scapulae):

    這個是許多人有肩頸疼痛的問題所在,右側的肩胛提肌與上斜方肌一起負責將肩胛骨向上提,當右側肩膀較高時,通常表示右肩胛提肌過度激發,進一步加劇肩部不平衡。



  3. 雙側胸小肌(Pectoralis Minor):

    胸小肌基本上就是烏龜頸與圓肩最常見的大惡魔,過度緊繃的情況。胸使肩胛骨向前旋轉(anterior tilt)並導致肩膀不對稱。



  4. 右側胸鎖乳突肌(Sternocleidomastoid,SCM):

    SCM在頭部側彎和旋轉中起重要作用。右側SCM的過度緊繃可能導致頭部向右傾斜的習慣性姿勢。如果頭部也有偏向前的情況(前傾),右側SCM通常會更緊繃。


  5. 下斜方肌較弱(Lower Trapezius and Rhomboids):

    這兩組肌肉通常與肩胛骨穩定有關。左側的下斜方肌和菱形肌可能無法正常穩定左側肩胛骨,導致右肩過度上抬。



川普若有脖子疼痛,他的治療策略建議


如果需要矯正這些肌肉不平衡,建議進行肌肉抑制加強弱化肌群的方案,包括:

  • 針對這種78歲長輩型的治療,也許我們在一開始先不急著處理脖子的問題,治療頸椎上我們往往會在臨床上說一句話:「治療頸椎時,先處理肩膀活動度與胸椎,其他的他們會自己搞定。」When dealing with certvical issue, start with shoulder mobility and thoracic mobility, anything else will take care on it's own. 之所以會有這樣的治療邏輯,適當患者有急性頸椎痛的時候,基本上患者會都不給你碰,因為真的太痛了,所以處置時多半都擺在平躺,接著先開始處理肩膀和胸椎的問題,才循序漸進地慢慢回到脖子上。

  • 肩膀活動度會帶動胸椎活動度,當胸椎活絡開來之後,頸椎的問題就好處理多了。甚至帶一些簡單的有氧,好比說超慢跑,或是橢圓機,這些都是很好開啟頸椎活動度的方式。在後續的穩定度上,在循序漸進地從肩膀穩定度、頸椎穩定度,最後再逐漸針對幾個肌群的肌力加強上。

  • 而針對川普的肌力加強,我們可以待這位總統當選人,加強左側的下斜方肌的力量,還有和人見人愛的前鋸肌,以穩定左肩胛骨,針對這樣的情況,我們可以做左側滑牆單側 Y 字舉。


左側滑牆單側 Y 字舉 Left Arm Wall Slide Y-Raise



動作步驟

  1. 起始姿勢:站直,讓身體成一直線。右手叉腰,盡可能的右肩往下。左手放於牆面上

  2. 啟動動作:左手臂自然滑向上發,維持好收下巴的動作,肚子微微用力。

  3. 動作執行:左手自然向上延伸,彷彿頭上有一個線將你的身體延伸向上,甚至有一點點微微墊腳,但過程中保持為收下巴和縮小腹。在最高點維持3-5秒後,慢慢放下回到起始點的位置。

  4. 重複次數:共做 10-12 次,每組 2-3 組

 

賀錦麗 Kamala Harris 



接下來是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賀錦麗,賀錦麗今年60歲,以60歲的女性而言,賀錦麗的儀態算是不錯,若是川普的駝背姿勢,無形中會讓川普看起來是短脖子,賀錦麗則是標準的長脖子代表,上半身的儀態上面算是接近標準。

然而賀錦麗也是像其他女性美國政治人物一樣,很喜歡穿很高的高跟鞋,光是這點就有很多地方物理治療師可以討論她穿高跟鞋的走路姿勢。



賀錦麗穿高跟鞋後,對她走路的影響

穿高跟鞋會對行走姿勢和步態產生顯著的改變,以下是從物理治療的角度對此現象的解釋:


1. 身體重心前移

當我們赤腳或穿平底鞋站立時,腳跟和腳趾平放在地面,體重由足弓來支撐並平均分配於前腳掌和後腳掌。然而,穿上高跟鞋後,身體的重心會向前移,使身體必須進行一系列姿勢調整來維持平衡。即便是 1 吋的鞋跟也足以使身體前傾約 10°,因此身體會從腳趾到脊椎進行各種姿勢改變來維持平衡。


  1. 腰椎前凸

    女生之所以喜歡穿高跟鞋,是高跟鞋會再穿上後間接幫助女生的身體重心前移,脊椎因此而需要因此代償,讓腰椎進行更加前凸的位置(Excessice lumbar lordorsis),雖然這會帶給人前凸後翹的美感,但卻為這些穿著高跟鞋的女性會有下背痛的主因。

    人體脊椎擁有四條天然美好的曲線,分別是頸椎、胸椎、腰椎和薦椎曲線,這些曲線在走路或跑步時充當緩衝器,減少脊椎骨的壓力。然而,高跟鞋一穿上,當腰椎彎曲度改變,會使得脊椎受壓增大時,會造成下背痛、脊椎及神經的問題。尤其穿了高跟鞋後,髖屈肌必須長期過度使用,可能導致肌肉縮短並產生攣縮(contracture)。若髖屈肌縮短,則會影響脊椎下背部的彎曲度,可能進一步加劇下背痛問題 目前已公認高跟鞋是膝關節退化性關節炎的重要原因之一。鞋跟高度越高,對膝關節和其他關節的影響越大。考慮到高跟鞋改變了膝關節的體重分配,這解釋了為何膝關節炎尤其是退化性關節炎在女性中比例遠高於男性。


    當腳部長期處於不自然的高跟鞋姿勢時,不僅會影響姿勢,還可能造成持續性的肌肉與關節問題。以髖關節為例,穿高跟鞋時,髖屈肌必須長期過度使用,可能導致肌肉縮短並產生攣縮(contracture)。若髖屈肌縮短,則會影響脊椎下背部的彎曲度,可能進一步加劇下背痛問題。


  1. 膝蓋問題

    膝關節也因穿高跟鞋而承受額外的壓力。膝蓋在這種情況下常處於「彎曲且內轉」的位置,對膝關節內側有更大的壓力,這是退化性關節炎的常見部位。由於高跟鞋增加了膝關節與地面的距離,這導致膝部扭矩增加,使膝關節在行走或站立時需要更大力量來維持穩定,長期下來也會加速膝關節的退化風險。

  1. 穿高跟鞋時,前腳掌的壓力會大幅增加,這樣的壓力可能導致前腳掌疼痛或變形,如拇指外翻(Hallux valgus)、拇趾滑液囊炎(Bunion),甚至是摩頓氏神經瘤。此外,腳向下的姿勢,會改變阿基里斯腱的受力方向,進而可能引發Haglund's變形(Haglund's deformity)。


臨床建議

但我知道,穿高跟鞋是很多女生覺得需要的是,對於經常穿高跟鞋走路的政治人物,甚至跳舞的女生,這裡有一些簡單的建議來幫助他們維持良好的步態和平衡:


1. 加強側向平衡與靜態控制:高跟鞋增加了重心的不穩定性,所以要訓練更好的左右平衡控制,比如側向穩定訓練。


側向踏步,可以穿著高跟鞋調適自己對高跟鞋的穩定程度。




  1. 腳趾和腳後跟的抬升練習:穿高跟鞋時走路步伐受限,可以練習腳趾與腳後跟的活動,增強腳踝的靈活度。







    3. 姿勢穩定和動態控制:核心肌群訓練(特別是腹肌和臀部)可以幫助保持身體穩定。這樣可以在不同方向上更好地控制重心,特別是在行走或轉彎時保持平衡。


    Plank 平板撐



    Single leg Bridge 單腳橋式



    4. 加強下肢肌力:加強腿部的主要肌群(股四頭肌、臀大肌和小腿肌群),這能支撐長時間的高跟鞋行走,並降低腳踝和膝關節的壓力。


    深蹲



    保加利亞蹲



    單腳蹲



踮腳尖



以上都是給需要經常穿高跟鞋的政治人物的一些簡單的運動建議。


最後恭喜川普當選總統,恭喜美國平和地完成一次大選。


(完)




24 次查看0 則留言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