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聽麥克雷諾的Podcast 時聽到他採訪到一位前十字韌帶的專家,中間講了很多有關於十字韌帶置換術之後要注意的三大事情 (其實和我曾經和大家介紹的差不多,三大要點絕對是:膝蓋伸直角度恢復,控制水腫和股四頭肌徵招)。採訪的對象是來自克雷頓大學(Creighton University )的泰瑞·格林斯塔夫 (Terry Grindstaff,後面簡稱泰瑞教授吧 )討論他對前十字韌帶受傷後,對於神經肌肉產生的變化的研究,以及這如何影響我們一開始的物理治療計畫與回場運動的進展,甚至可能對未來數年產生的長期後果產生影響,有興趣的聽眾特別是想聽原文版本的請點擊下面連結喔:
截圖於:
「股四頭肌的力量」,和「骨質密度」之間的關係
但其中最讓我感興趣的其中一件事情就是,泰瑞教授在中間所討論到一個有關於「股四頭肌的力量」,和「骨質密度」之間的關係,我們之後前十字韌帶受傷之後,受傷的那隻腿會因為各種可能的系統性或神經性的問題,而導致股四頭肌徵招不全,甚至在傷後兩年回場之後,仍然有明顯的受傷側股四頭肌比較弱的問題,而泰瑞教授特別拿出一篇研究,帶我們探討股四頭肌力量和骨質密度的關係,這讓我聯想到有很多肌肉發展還尚未進入完全體的NBA中鋒,時常都會出現有「應力性骨折」的問題,這中間包括了Victor Wembanyama 還有Chet Holmgren 前幾年的應力性骨折。
而更典型的代表是「老虎伍茲」,在左側膝蓋發生反覆的前十字韌帶受傷積水之後,在2008年直接發生脛骨的壓力性骨折[1],我在臨床上更是時常接到更年期後的婦人,隨者肌力不足而逐漸發展的骨質疏鬆症問題等等,究竟這篇研究給我們什麼樣的結果,讓我們來了解一下。
這項研究的目的是使用周邊定量計算斷層掃描(pQCT)[2]來量化前十字韌帶(ACL)重建術後,於手術及對側膝蓋的骨髓質密度(volumetric bone mineral density)的變化,並在手術前、術後3個月、6個月和12個月進行測量。在61名ACL重建患者中,採用pQCT對近端脛骨進行測量,計算骨密度的差異。
研究結果是,ACL手術後,手術腿的骨密度從基準質下降到3個月將近要12%之多,6個月則是比基準值低9.5%,甚至12個月後仍低於基準值將近快8-11%之多。
從這篇研究中我們可以了解到ACL重建後在手術後的第一年會導致明顯骨密度損失。這一點其實很值得臨床人員在做治療與訓練上有很多的深思。
骨密度的損失要歸咎於誰呢?
在過去有很多研究都有顯示骨密度與肌力或是肌肉大小有著正相關的關係,而股四頭肌的肌力,也成為了ACL重建之後,絕對會是要絕對介入的三大要點之一,因為它不僅是該手術後,最大被弱化的肌肉,而後續前十字韌帶後所發生的骨質密度變低的問題,也更成為未來在面對運動選手訓練上,絕對要克服的一大要點。而我們在面對於些欠缺肌肉發展的球員,一定要務必注意他們可能出現過度負荷所導致的骨骼傷害,包括應力性骨折或是骨頭挫傷的問題,而重量訓練對他們是絕對必須的。
最後帶給大家一些簡單的股四頭肌訓練的小小偷吃步,幫助我們的肌肉能夠越來越強壯:
訓練方式:從等長到等張,等張到離心收縮
股四頭肌的等長收縮,其實就是「叫我國王」運動啦。Quad sets!
等張運動就是讓肌肉富有相同的「張力」來作出運動,可以是重量或是阻力,下面的這個膝蓋末端的伸直動作,就是很好的等張收縮的方式:
離心收縮,就是肌肉在受到拉長的情況之下進行的收縮方式,我個人很喜歡下階梯訓練:
一定要從雙側進入之後,進入單側的訓練。
雙側股四頭肌訓練: 雙側股四頭肌訓練,當然可以進行一般的深蹲運動,或是靠牆深蹲的運動: 深蹲運動
靠牆深蹲
單側股四頭肌訓練:
進入的單側,就要強化較弱的那隻腳,因此單腳起立坐下或是單腳蹲就會是超棒的訓練方式喔!
單腳起立坐下
單腳蹲
Reference
[2]Mündermann A, Payer N, Felmet G, el al. Comparison of volumetric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the operated and contralateral knee after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nd reconstruction: A 1-year follow-up study using peripheral quantitative computed tomography. Jourmal of orthopaedic research. Volume33, Issue12. Dec. 2015 pg. 1804-1810
Kommentar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