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這一集的內容,靈感是來自於我自己很喜歡的Podcast主持人「馬力歐陪你喝一杯」的馬力歐,他在另外一個節目「閱讀提案」當中,分享到自己一回在自己還是一位健身初學者的時候,在一位年輕的教練伴隨之下,進行腿推機器上的運動,隨著重量逐漸增大,到了一個瞬間,突然頭部後腦杓發生嚴重劇痛,因此而停下運動,他到現在都還搞不清楚原因是什麼。
今天就讓我們來帶大家認識一下這個在健身初學者會常見的頭痛原因,在臨床上,我們會稱呼為「運動性頭痛」 (Exercise headache或是Exertion Headache),今天我透過一篇文獻上所給的重點[1],幫助大家來簡單地認識這個運動性頭痛,希望可以幫助到喜歡運動的好朋友,更了解這個頭痛的原因。
運動性頭痛 發現起源
「原發性運動型頭痛」是一種在運動期間或是運動後立即發生的頭痛,目前並沒有任何神經內科,或是頭顱內病理學的病因。
有關這種類型頭痛的早期研究之一可追溯至1968年[1]。在此之前,人們通常認為頭痛都必須存在顱內病變所導致,但每當聽到這類型的病變,通常都會導致有過於冗長的檢查過程[1]。
而之所以稱呼為「原發性」,是指這個疾病或症狀的起因是獨立的、不是因為於其他疾病或因素所稱呼的。也就是說,本文所提到的「原發性運動型頭痛」是指頭痛是獨立存在的,不是由其他疾病或病變引起的頭痛 (好比說,中風或是腫瘤)。
發生機轉與機制
原發性運動型頭痛的病理生理和病因目前在研究中還沒有一個確切的答案,但有一些理論給社會大眾一些思考的方向。有學者認為,大腦的血管系統調節可能在原發性運動型頭痛的發病機制中扮演著一定的角色。
有學者描述了在努責現象 (Valsalva Maneuver,講白話就是上廁所時憋氣用力)此時,內頸靜脈瓣膜無法正常關閉,這會導致胸腔內壓升高,大腦靜脈排空受阻,進而導致了「原發性運動型頭痛」的病因[。這種來自無法正常運作的靜脈系統的逆行血流可能導致暫時性的血流增加,進而導致顱內壓升高,這可能是頭痛的起因。
原發性運動頭痛的症狀
原發性運動頭痛有三個大症狀: 1.頭痛:運動型頭痛通常被形容為雙側(頭部兩側)的悶痛或搏動痛(Throbbing Pain),就是頭痛的痛點會跟著心跳跳動的節奏變得更痛。
2.發作時間:這種頭痛通常在劇烈運動期間或運動後出現。 3.持續時間:通常在5分鐘至48小時之間。
若是有了運動性頭痛發生了怎麼辦?
如果你發生了運動性頭痛,應該採取以下步驟:
停止運動: 立即停止目前的運動活動,不要繼續劇烈運動,並讓身體休息。
休息和水分補充: 找一個安靜的地方休息,坐下來,並開始補充水分。請以溫開水為主。
冷敷: 可以嘗試將冷敷袋放在額頭或後頭部,些微的冰敷可以有助於緩解疼痛。
觀察: 大多數原發性運動性頭痛會在運動結束後自行緩解。請給自己時間休息,通常症狀會在數分鐘到幾小時內改善。
若是頭痛欲裂,且開始出現幾個「次發性運動型頭痛」的症狀,包括嘔吐、脊椎僵硬、雙重視覺、言語不清或意識模糊等中風相似的症狀,您應該儘快就醫,因為這可能是由於腦出血、顱內壓升高或腦部腫瘤壓迫引起的。如果不及時找出原因,可能會危及生命。(請參考文章最下方的次發性運動性頭痛)
如何避免運動性頭痛
重訓開始前,先請教練或是治療師教你怎麼正確呼吸。努則現象請以兩秒為限制,請千萬不要閉氣用力過長,因為這很有可能是你的運動型頭痛發生的主因。 給重訓初學者的呼吸觀念很重要:上述提到的努責現象,也有可能是導致運動性頭痛的間接因素之一,物理治療師必須給予正確的呼吸觀念,避免嚴重的顱內壓升高的情形。 影片 - 最簡單的呼吸方式:重訓時請保持呼吸!
避免熱和高海拔: 如果你曾經有出現運動性頭痛的經驗,請嘗試避免在炎熱的天氣或高海拔地區進行激烈運動。這些環境可能會增加頭痛的風險。
運動前熱身: 在運動前進行充分的熱身和伸展運動,這可以幫助預防運動性頭痛。
水分的補充:水分補充是避免運動型頭痛的重要方法之一。運動時身體會失去水分,尤其是在高溫下或劇烈運動時,可能會導致脫水,導致更多的健康問題。
量力而為,循序漸進,知道自己的極限在哪。給初學者的重訓人士請「見好就收」,不要在第一次重訓就求快求重!
其他注意事項 最後,如果你在運動後出現劇烈頭痛,並伴隨嘔吐、脊椎僵硬、雙重視覺、言語不清或意識模糊等中風相似的症狀,您應該儘快就醫,因為這可能是由於腦出血、顱內壓升高或腦部腫瘤壓迫引起的。如果不及時找出原因,可能會危及生命。
這類型的頭痛,會被稱為是次發性運動性頭痛(Secondary Exercise Headache)也是一種頭痛,但其起因通常與其他潛在的疾病或條件相關,並且與運動有關。這種頭痛可能是另一個基本問題的症狀,因此它被歸類為次發性。這些次發性運動性頭痛的症狀可能包括:中樞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或其他器官。這可能包括腦出血、腦壓升高、或者腦部腫瘤等嚴重的情況。因此,如果你經歷次發性運動性頭痛,應該立即就醫,以確保排除潛在的危險疾病。
參考文獻:
Comments